浏览器的缓存与存储

浏览器的缓存机制

当我们在浏览器网址栏中输入url并点击访问后,浏览器会首先检查并读取缓存,那么对于各种缓存,浏览器在读取时有如下优先级:

  • Service Worker
  • Memory Cache
  • Disk Cache
  • 网络请求

上述Memory Cache和 Disk Cache就是存储在不同位置的缓存

Service Worker

Service workers 本质上充当Web应用程序与浏览器之间的代理服务器,也可以在网络可用时作为浏览器和网络间的代理。它们旨在(除其他之外)使得能够创建有效的离线体验,拦截网络请求并基于网络是否可用以及更新的资源是否驻留在服务器上来采取适当的动作。他们还允许访问推送通知和后台同步API
使用 Service Worker的话,传输协议必须为 HTTPS。因为 Service Worker 中涉及到请求拦截,所以必须使用 HTTPS 协议来保障安全

Service Worker的重头戏,也是 Service Worker 能够实现的最主要的功能——静态资源缓存。
一般情况下,如果用户在没有联网的情况下打开网页,浏览器就无法下载展示页面效果所必须的资源,页面也就无法正常的展示出来。
我们可以使用 Service Worker 配合 CacheStroage 来实现对静态资源的缓存
service Worker 的缓存与浏览器其他内建的缓存机制不同,它可以让我们自由控制缓存哪些文件、如何匹配缓存、如何读取缓存,并且缓存是持续性的

Service Worker 实现缓存功能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需要先注册 Service Worker,然后监听到 install 事件以后就可以缓存需要的文件,那么在下次用户访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拦截请求的方式查询是否存在缓存,存在缓存的话就可以直接读取缓存文件,否则就去请求数据。以下是这个步骤的实现:

Service Worker的使用是一个篇幅较长的话题,可以移步这篇博客:

Service Worker ——这应该是一个挺全面的整理

Memory Cache

memory cache 是内存中的缓存,(与之相对 disk cache 就是硬盘上的缓存)。按照操作系统的常理:先读内存,再读硬盘。disk cache 将在后面介绍 (因为它的优先级更低一些),这里先讨论 memory cache。

几乎所有的网络请求资源都会被浏览器自动加入到 memory cache 中。但是也正因为数量很大但是浏览器占用的内存不能无限扩大这样两个因素,memory cache 注定只能是个“短期存储”。常规情况下,浏览器的 TAB 关闭后该次浏览的 memory cache 便告失效 (为了给其他 TAB 腾出位置)。而如果极端情况下 (例如一个页面的缓存就占用了超级多的内存),那可能在 TAB 没关闭之前,排在前面的缓存就已经失效了。

刚才提过,几乎所有的请求资源 都能进入 memory cache,这里细分一下主要有两块:

  • preloader。如果你对这个机制不太了解,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熟悉浏览器处理流程的同学们应该了解,在浏览器打开网页的过程中,会先请求 HTML 然后解析。之后如果浏览器发现了 js, css 等需要解析和执行的资源时,它会使用 CPU 资源对它们进行解析和执行。在古老的年代(大约 2007 年以前),“请求 js/css - 解析执行 - 请求下一个 js/css - 解析执行下一个 js/css” 这样的“串行”操作模式在每次打开页面之前进行着。很明显在解析执行的时候,网络请求是空闲的,这就有了发挥的空间:我们能不能一边解析执行 js/css,一边去请求下一个(或下一批)资源呢?
    这就是 preloader 要做的事情。不过 preloader 没有一个官方标准,所以每个浏览器的处理都略有区别。例如有些浏览器还会下载 css 中的 @import 内容或者 <video> 的 poster等。
    而这些被 preloader 请求过来的资源就会被放入 memory cache 中,供之后的解析执行操作使用。
  • preload (虽然看上去和刚才的 preloader 就差了俩字母)。实际上这个大家应该更加熟悉一些,例如 <link rel="preload">。这些显式指定的预加载资源,也会被放入 memory cache 中。

memory cache 机制保证了一个页面中如果有两个相同的请求 (例如两个 src 相同的 <img>,两个 href 相同的 <link>) 都实际只会被请求最多一次,避免浪费。

不过在匹配缓存时,除了匹配完全相同的 URL 之外,还会比对他们的类型,CORS 中的域名规则等。因此一个作为脚本 (script) 类型被缓存的资源是不能用在图片 (image) 类型的请求中的,即便他们 src 相等。

在从 memory cache 获取缓存内容时,浏览器会忽视例如 max-age=0, no-cache 等头部配置。例如页面上存在几个相同 src 的图片,即便它们可能被设置为不缓存,但依然会从 memory cache 中读取。这是因为 memory cache 只是短期使用,大部分情况生命周期只有一次浏览而已。而 max-age=0 在语义上普遍被解读为“不要在下次浏览时使用”,所以和 memory cache 并不冲突。

但如果站长是真心不想让一个资源进入缓存,就连短期也不行,那就需要使用 no-store。存在这个头部配置的话,即便是 memory cache 也不会存储,自然也不会从中读取了

disk cache

disk cache 也叫 HTTP cache,顾名思义是存储在硬盘上的缓存,因此它是持久存储的,是实际存在于文件系统中的。而且它允许相同的资源在跨会话,甚至跨站点的情况下使用,例如两个站点都使用了同一张图片。

disk cache 会严格根据 HTTP 头信息中的各类字段来判定哪些资源可以缓存,哪些资源不可以缓存;哪些资源是仍然可用的,哪些资源是过时需要重新请求的。当命中缓存之后,浏览器会从硬盘中读取资源,虽然比起从内存中读取慢了一些,但比起网络请求还是快了不少的。绝大部分的缓存都来自 disk cache。

这一部分的缓存,又分为强缓存和协商缓存,两者都是由http的协议头部字段来控制

关于 HTTP 的协议头中的缓存字段,在http这一博客的缓存部分做了详细介绍

浏览器的行为

所谓浏览器的行为,指的就是用户在浏览器如何操作时,会触发怎样的缓存策略。主要有 3 种:

  • 打开网页,地址栏输入地址: 浏览器发现该资源已经缓存了而且没有过期(通过Expires头部或者Cache-Control头部),没有跟服务器确认,而是直接使用了浏览器缓存的内容(disk cache强缓存),否则进行网络请求
  • 普通刷新 (F5):因为 TAB 并没有关闭,因此 memory cache 是可用的,会被优先使用(如果匹配的话)。其次才是 disk cache协商缓存。
  • 强制刷新 (Ctrl + F5):浏览器不使用缓存,因此发送的请求头部均带有 Cache-control: no-cache(为了兼容,还带了 Pragma: no-cache)。服务器直接返回 200 和最新内容

实现存储的几种方式

cookie,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indexDB

从上表可以看到,cookie 已经不建议用于存储。如果没有大量数据存储需求的话,可以使用 localStorage 和 sessionStorage 。对于不怎么改变的数据尽量使用 localStorage 存储,否则可以用 sessionStorage存储

对于 cookie 来说,我们还需要注意安全性。

所以还记得我们在跨域一章中就提到:一旦同源限制策略被触发,Cookie、LocalStorage和IndexDB无法读取;

  • Copyright: Copyright is owned by the author. For commercial reprint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for authorization. For non-commercial reprints,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微信分享二维码
  • Copyrights © 2015-2021 AURORA_ZXH
  • Visitors: | Views: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